美商韜睿惠悅企業顧問 台灣分公司總經理魏美蓉

整合性人才管理創造Win Win

全球化、國際化,帶來的競爭更勝於以往,

整合性人才管理強調組織多層級關鍵人才發掘與發展。

藉由發展中心多元活動與嚴謹的評量流程,協助企業與關鍵人才了解職能行為優缺點,

為培育計畫鋪路,打造Win Win前景。

 

台灣企業要走出去,這是個趨勢。當我們的企業要走出去,就會產生國際化、全球化人才的需求,這是很容易理解的。這改變包括,現在企業對人才,已經不是根據你底下帶多少人,來表示這是個重要的職位,反而會注重這個職位的未來性,可以為企業帶來什麼的View。

發掘多層級關鍵人才

    所以,我認為面對全球化、國際化,企業的領導人才需要具備全球思維的能力與特質為:

1.智慧資本:領導人要具備全球市場敏銳度、化繁為簡的剖析力、環球政經洞察力。

2.心理資本:領導人要能熱情擁抱多元差異、享受探險挑戰極限、自我肯定展現韌性。

3.社交資本:領導人要能跨越文化同理心、人際網絡的影響力、社交整合溝通力。

    由此可見,當企業要從本土走向國際、走向全球,就不能再靠一招走天下,必須根據中長期的策略,重新塑造企業文化,找到關鍵人才。

 

口袋深度決定高度

    從人才發展來看,不外乎外聘以及內升兩種方式。一樣的,我認為企業要走向人才管理,要具備足夠的口袋名單,也是用這兩個方法,而且因應現在企業快速發展,內升與外聘兩種方式都可彈性應用,比例可以是50%:50%. 。

    我們的企業要走出去,在外聘人才的做法上,應該要有更創新的思維。同時,我建議企業要能說出一套動人的故事來吸引優秀人才,讓他們願意加入公司。我要強調的是,人才不Ready今天,也要Ready明天。怎麼說?我們有一個客戶,定期舉辦名為「菁英100」的人才招募活動,就是藉由這活動增加接觸優秀人才的機會。這些人才也許是現在情境不適合,或者不想跳槽,但企業若能持續保持接觸,3~5年後,當時機成熟後,這些優秀人才會Join到公司內。

 

多元活動找出關鍵人才

    「內升」是多數企業培育人才的途徑。怎麼運用有效方式來評鑑人才?可透過「發展中心」(Development Center)找出關鍵人才,預估他們真正的職能、特質以及未來潛力。

    導入發展中心執行步驟為:

1.前置準備:此階段主要的工作為建置多曾級核心職能架構、進行評量師訓練、進行參與者溝通會議、設計「發展中心」相關活動。

2.180~360度能力回饋:此階段主要的工作為關鍵人才上網完成180度~360度能力回饋。(這步驟可視企業需求而定。)

3.發展中心活動:此階段主要工作為設計多元活動進行人才能力評量。例如:行為事例的訪談、團體討論、個案簡報、籃中訓練、領導風格評量等。

    就功能性來看,發展中心一個動要的使命是選對人。但實務上,人是很複雜的,不是用一種、二種方式,就能達到目的。必須要透過設計多元的活動反覆測試關鍵人才的某項能力才行。

 

為人才發展而評鑑

4.評量報告的準備:此階段主要的工作為評量師討論會議、匯整各項評估工具結果,完成個人評估報告。

5.個人回繢與發展計畫:此階段主要的工作是進行個人回饋與討論會議、擬定具體個人能力發展計畫(Individual Development Plan,IDP).

6.公司整體能力評量報告:此階段主要的工作是擬定整體評量結果及高潛力人才名單、建議公司整體學習及發展動點、執行發展計畫並定期檢視執行成效。

    我需提醒管理者一個觀念,在觀看整體評量報告時,即便是看到某些受評者的評量結果不如預期,也先別否決員工的價值。企業需要是多層級的人才,這些人依舊是企業現階段重要的人才,應該要立即針對不同評等,為人才培育發展計畫鋪路。

 

選對人創造Win Win

    企業過去應用績效選才,都遭遇到很大的挫敗,選錯人的機率很高。因為很棒的業務人員,並不一定是很棒的業務經理;很棒的工程師,不一定是最棒的工程師經理。

    實際上,對企業而言,選錯人是要付出高成本的,尤其是高階主管的影響更大。因為,原來是一個很棒的人才,卻因放錯位置,而被迫或自動離開,對個人與企業來講說都是Lose、Lose。

 

四角關係人才Up或Down

    企業導入發展中心,做多層級人才管理執行的成效高低,我認為維繫在高階主管、直屬主管、人力資源部門以及關鍵人才四個角色上。首先是高階主管,需要真正發自內心認同人才培育的重要性,並且以身作則提供支持與親身參與。其次是直屬主管要能找出關鍵人才,畢竟直屬主管的績效好不好,就在培育了多少的人才,而且要能形成組織文化。第三是HR單位,必須建立人才培育的機制,並且提供相關的訓練與學習的機會,更需落實持續執行,以期成為各層級主管的左右手,因為人才評量是屬於非常專業的知識。

    最後是關鍵人才自身,要認知到自我發展的責任是在自已身上,並非全然都是公司的責任。沒有這層認知,即便企業提供很好的機會,自已不努力,成效也無法展現,這幾個環節緊密銜接,企業人才不Ready今天,也能Ready明日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資料來源:能力雜誌 2010 September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派遣天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